什麼是 TPU材質?
TPU(熱塑性聚氨酯,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)是一種兼具「橡膠彈性」與「塑膠可成型」的材料。
• 典型特性:耐衝擊、耐磨、耐油、彈性好、抗撕裂,,透明度可高、可著色,能射出/擠出/包覆成型。低溫仍保有柔韌性,所以很適合做邊框吸震或一體成型軟殼。市面上有很多手機殼材質都採用TPU來製作。
- BASF — Elastollan® TPU(官方手冊/官網) :連結

TPU 在手機殼上的常見應用
1. 防摔邊框(Bumper):
手機飛出時,統常最常先著地的是「四個角」,所以,一般手機殼在設計時,都會將手機殼體的四角、四個周邊加厚,再做一個像小氣囊的鼓起結構;有些款式則在殼內側做散震槽+肋條。
簡單的說:
角落加厚=先擋住第一下:角落最容易撞地,厚一點能把那一下的力先吃掉。
小氣囊/鼓起=像避震器:撞到時會「微微壓縮」,把能量化開,不會直接傳到手機本體。
散震槽+肋條=導流衝擊:內側的溝槽和肋骨,就像排水道,把衝擊力分散到整個邊框,不集中在一點。
因此手機掉下去時,外層先緩衝、內部再分散,整體衝擊就被一層一層削弱。


2. 一體成型軟殼:
全 TPU 軟殼彈性高、延展好,裝上拔下超順手,不用硬掰也不怕卡到指甲;但表面比較軟,抗刮性就偏弱,放口袋和鑰匙一起時要小心。如果你常跟硬物一起收納,建議選霧面/細砂紋或加貼背面保護貼,耐看度會更好。
3. 複合殼材料:背板 PC/PMMA + TPU 邊框。
就是現在最主流的手機殼結構:背板硬挺耐刮、邊框軟Q吸震。漂亮、好握、也耐用。硬+軟的黃金組合:背板(PC/PMMA)負責顏值與抗刮,邊框(TPU)負責吸震與手感,在外觀、保護、重量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。
此款複合性材料手機殼主要特色:
外觀質感:
PC(聚碳酸酯)是一種工程級塑料:透亮、耐衝擊好。
PMMA(壓克力,聚甲基丙烯酸甲酯:通透感更強、抗刮佳、質感像水晶。
兩者都能做霧面,更耐指紋、更耐看。
防摔保護:TPU 邊框可做四角加厚/氣囊/散震槽,真正手機飛出落地那一下;搭配硬背板不易變形。
握持與按鍵手感:TPU 止滑、邊緣做微倒角或防滑顆粒的設計,止滑不割手;TPU 按鍵回彈清脆。
抗黃策略:把易黃的材料縮在邊框,且多用染半透明色彩/純深色(多為黑色、白色、粉紅、寶藍等…)或抗黃配方 TPU,視覺上更耐久。
耐刮耐髒:背板硬材質天生較抗刮;部份手機殼在設計上會加上硬化/AF 抗指紋塗層更好清潔。
MagSafe/磁吸相容:磁環可鎖在背板層,吸力穩且不頂手。
重量/厚度:比純硬殼抗摔更好、比全軟殼更挺;薄到中厚都能做得好看不臃腫。

4. MagSafe 磁吸圈包覆在TPU手機殼裡:
把 MagSafe 磁吸圈「藏在殼裡」 有兩種常見作法:
把磁環埋進背板,外面再蓋一層薄片或塗層;
用 TPU 二次包覆,把磁環整圈包住固定。
這樣做的好處:
更牢靠:磁環不易移位、也不會鬆動;
更好摸:邊緣有軟膠緩衝,手指滑過去不刮手;
更耐看:背面平整、比較耐刮、也好清潔。

5. 按鍵 / 防滑條:
利用 TPU 的彈性,在邊框做出彈性顆粒止滑條,握起來更穩、手感更柔軟。很多款也用 TPU 做獨立按鍵,按下去回彈俐落、段落感清楚。
6. 防塵塞、鏡頭框緩衝、掛繩孔加固:
掛繩孔:每天拉拉扯扯最容易裂。把這區用 TPU 加厚或包起來,可以大幅提高抗撕裂,用久也不怕爆邊。
鏡頭框:手機飛出有時角度就是這麼剛好,先撞到鏡頭角。在硬背板(PC/PMMA)周圍加一圈 TPU 緩衝區,就能把力道先吃掉、再分散,減少金屬框或鏡頭玻璃直接受力。
防塵塞:充電孔/靜音鍵做一體式小塞子,平常擋灰、落地時也能多一層緩衝,還不怕塞子弄丟。

TPU 手機殼真的容易發黃嗎?
會,但跟配方和用法有關。
太陽+熱+空氣:長時間晒太陽、在高溫下,塑料會被「曬老」,透明就會慢慢偏黃。
日常髒汙:手汗、皮脂、防曬/粉底、清潔劑、衣物染料這些都可能卡在殼上,讓黃感更明顯。
資料來源: Zagg

TPU 手機殼如何降低 / 延後發黃的方法?
• 透明款改為微霧面(霧度 5–15%)或淺色系:視覺上更耐看。
• 採 PC/PMMA 背板 + TPU 邊框:把「易黃」材料縮在非視覺重點。
• 邊框做 深色/半透明、霧透感讓手機殼變黃在視覺上較不明顯。

• 邊框內置防震結構,同時讓外表面可做 硬化透明漆/UV 硬化塗層,降低沾染與泛黃視覺感。
• 四角加厚、內壁立柱/蜂巢:能用較「耐黃配方」的較軟硬度而不減防摔。
延伸閱讀: 如何正確清潔手機殼
TPU 改善黃化的製程與表面
• 表面塗裝:部份品牌會在手機殼表面加上專有的抗黃它塗層透明,耐化學擦拭塗層。
• 顏色策略:透明改「半透明、霧透感覺、淡色果凍色」讓色彩更耐看、更加繽紛感。即使長久使用下,有老化的狀況也不明顯。
• 避免長曝 烈日/高溫/菸;防曬乳、粉底、髮油接觸後盡快擦拭。
• 深色牛仔等易掉色布料長期摩擦會「染黃/染色」,要提醒。
• 減少長時間日曬與高溫(例如車內曝曬)。
• 定期清潔:溫和中性清潔或清水擦拭就好,避免強溶劑。
參考資料來源: 維基百科。
TPU與其他材料的對比
• TPU:吸震佳、手感好、耐寒不脆。缺點:透明黃變風險、抗刮一般。
• PC(聚碳酸酯):硬挺透明、抗刮較好、可做背板;但邊框用 PC 手感差且摔落反彈較硬。
• PMMA(壓克力):高透高質感、抗刮好;但脆性比 PC 高,通常做背板+TPU 邊框。
• TPE/硅膠(Silicone):手感軟黏、吸震可;但易吸灰、易染色。目前犀牛盾的MOD NX 及SOLIDSUIT 系列,採用的是TPE 這個材質來製作,所以大多以有色彩/霧面的手機殼顏色來販售。
• TPU+PC 複合:目前手機殼耐用與外觀的甜蜜點。是多數手機殼設計材質的使用。
逛逛 TPU 與多材質手機殼
手機殼怎麼選才不後悔?
想要高透明、拍照好看 → 選 PC/PMMA 背板+TPU 邊框;介意黃變者可選煙燻/深色邊框或標示抗黃/脂肪族 TPU 的款式。
手滑常摔 → 四角加厚/內部氣囊/通過落摔測試 的 PC/TPU 複合殼。
怕指紋刮痕 → 霧面背板+霧面邊框,搭配抗污硬化塗層更耐看。
想要極致輕薄 → 超薄TPU手機殼 或薄型 PC 硬殼。
在意環保 → 選擇標示 再生 TPU/PC 或生物基 配方的款式(留意品牌測試說明)。
| 材質 | 特色與手感 | 優點 | 可能缺點 | 常見結構/用途 | 適合族群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TPU 軟殼 | 軟Q、有彈性、止滑 | 吸震佳、好裝好拆 | 透明久用可能黃變、抗刮一般 | 全 TPU 軟殼、邊框 | 想要好裝好拆、防摔入門 |
| PC(聚碳酸酯)硬殼 | 硬挺、清脆手感 | 高透、較抗刮 | 單用防摔較依賴結構 | 背板、透明硬殼 | 喜歡高透外觀 |
| PMMA(壓克力) | 高透明、水晶感 | 抗刮優、質感高 | 相對較脆 | 背板(常配 TPU 邊框) | 拍照質感派 |
| PC/PMMA 背板 + TPU 邊框(主流) | 背硬+邊軟 | 顏值+防摔平衡 | 成本較全 TPU 高 | 多數防摔款 | 想要「好看又耐用」 |
| 矽膠 / TPE | 觸感軟糯、止滑 | 吸震可 | 易黏灰、易染色 | 軟殼 / 保護套 | 喜歡軟萌手感 |
| 芳綸(Kevlar)纖維 | 超薄輕、編織質感 | 輕量、訊號友善 | 本體偏硬 | 超薄殼 | 極致輕薄控 |
| 金屬邊框 | 冷冽金屬感 | 高剛性 | 可能增重 / 影響訊號 | 邊框+背板 | 工業風 |
| PU 皮 / 織布 | 多變外觀與觸感 | 止滑、商務風 | 耐汙看塗層 | 書本式 / 背板包覆 | 通勤 / 收納需求 |
| 再生 / 生物基配方 | 友善環境 | 品牌故事 | 耐候依配方 | 多材質混摻 | 在意永續 |
常見問答(FAQ)
Q1:所有透明 TPU 手機殼都一定會黃嗎?
A:多數會,時間長短不同。加上個人使用習慣的不同和曝曬太陽的時間長短不同,都受到影響
Q2:TPU手機殼變黃可不可以「洗回來」?
A:化學黃變通常不可逆,清潔只能去除表面髒污;真正的分子變色沒法完全復原。
Q3:手機殼寫「抗黃化設計」可信嗎?
A:看是否有試驗依據(例如 ISO 4892-2 氙燈曝曬,搭配 ASTM E313 的 ΔYI 數據)。沒有數據就只能當參考。












